
一支铁笔,一个朴素的葫芦,在一位民间艺人的手中相遇,便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。在芝罘区东方文化市场的窄巷里,刘德宝以葫芦为纸配资导航网,以火为墨,让源自汉代的烙画技艺在新时代重焕生机。从偶然结缘到匠心深耕,再到创新传承,他用炽热的铁笔,不仅烙出了栩栩如生的世间万象,更烙出了一条非遗文化在当代的复兴之路。
走进东方文化市场窄巷13号的德宝葫芦烙画馆,檐下挂满形态各异的葫芦。馆内,刘德宝正手持烙笔,俯身于工作台前精心创作。孔雀开屏的图案渐渐显现,每一片羽毛的纹理都在深浅不一的烙痕中变得生动。

时间回到2018年的一个春日,从事玻璃雕刻工艺多年的刘德宝,应亲戚之邀在一个葫芦上烙下“招财进宝”四字。“那是一次全新的体验。”刘德宝回忆道,“烙铁的温度、运笔的速度,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。”
这次意外的成功让他沉醉其中。工作之余,他开始研究烙画技法,家中很快堆满了各式葫芦和练习作品。
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9年。当他在市场展示作品时,一位烟台艺校的老师惊喜地告诉他,这门他信手拈来的技艺,竟是源自汉代的非遗瑰宝——葫芦烙画。这个发现让他既感震撼,又觉责任重大。同年年底,刘德宝加入了芝罘区民间文艺家协会。
作坊内,琳琅满目的作品见证着刘德宝从爱好者到艺术家的蜕变历程。从展现磅礴气势的《龙啸》到传递文明沉思的《文明之光》,每一件作品都是他艺术追求的生动注脚,记录着他在烙画道路上的执着求索。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刘德宝的创作工具已从最初的工业烙铁升级为精密的专业烙画机。“烙画机可将温度控制在±1℃,多种可换笔头,通过温度、力度、速度、角度的变化,我能表现更丰富的层次和细节。”他常说,“烙画最难的是‘意在笔先’,因为烙痕不可修改,每一笔都要精准到位,这需要多年的练习和感悟。”
2020年,刘德宝创立了火木文化工作室,开始更加系统地钻研烙画技艺。也是在那一年,他的艺术创作迎来了重要突破。在观看一部关于世界文明的纪录片时,印第安酋长仰望星空的画面深深触动了他。“那个眼神太震撼了,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、对文明的思考。”他立即选择了一块上等的木板,耗时一周创作了《文明之光》。该作品在河北“烙艺杯”专业烙画展中荣获一等奖,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。
如今,在德宝葫芦烙画馆内,参观者可以欣赏到题材各异的精品佳作:《烽雪铸脊》中,长城在风雪中巍峨耸立,每一块城砖都烙刻着历史的厚重;《龙魂》里,黄河波涛汹涌,奔腾的水流在烙笔的勾勒下仿佛要破壶而出;还有寓意“事事如意”的柿子图、“福寿双全”的猴子寿桃图……这些作品不仅为他赢得了“匠心造物”艺术展优秀作品奖、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精品奖等多项荣誉,更让他在2024年成功创立了烟台火木文化产业有限公司,为烙画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搭建了平台。
刘德宝深知,非遗技艺要传承下去,就必须与时俱进,真正“活”在当下。于是,他开始了一场将古老烙画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探索之旅。他创新开发的葫芦车挂、情侣小夜灯、毛衣挂坠等实用文创商品,让非遗从展架走进了日常生活。“我正在计划创作更多以烟台风景、建筑为主题的作品。”刘德宝指着初具雏形的烟台山风景烙画说,“让烙画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的特色名片。”
作为芝罘区民协非遗美育实践站站长,刘德宝还积极推动烙画艺术的普及教育。他带着工具和材料走进校园,为学生们讲解烙画历史、演示烙画技艺。为了系统地推广烙画艺术,目前刘德宝正在精心编撰一本烙画教材。
如今,刘德宝的身份不仅是手艺人,更是非遗推广的创新者。他探索将烙画与智能灯具结合,让光影艺术增强烙画的视觉魅力;与时尚设计师合作,开发具有烙画元素的服饰配件……“传统技艺要活在当下,就要与时代同步。”刘德宝表示,“让非遗‘潮’起来,才能赢得年轻人的喜爱,走得更远。”
YMG全媒体记者 张孙小娱 摄影报道配资导航网
日升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